0 引 言 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行业企业需要,将直接关系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1]。我国很多地区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涌现出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以大数据和软件技术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指明了大数据对国家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性。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努力推动实施大数据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将大数据与各种产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开发和应用了一系列大数据平台。由于大数据、软件技术对该市各产业的深入渗透,可以直接推动各产业的大数据应用,因此,各地急需既熟悉软件技术又懂大数据应用的复合型软件人才。 1 软件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面向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应主动调研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然后探索满足产业升级需要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思路指导下,通过专家访谈和企业招聘数据分析[2],发现要招聘合适的软件人才其实很难。主要原因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地方产业发展不同步;软件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市场适应性差。通过对2014年至2019年间CNKI中关于“大数据时代软件人才”的文献梳理,虽然多数学者对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但出发点大多主观、书面:①虽然提出软件人才缺乏大数据思维、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队伍水平不足等问题,但是市场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该地区的软件技术专业和大数据融合是否有必要?大数据思维通过哪些具体课程或实践环节体现?师资队伍如何建设?普遍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②产业结构升级使软件人才需求呈动态变化的特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普遍缺乏产业需求数据支撑,主要依赖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或参考其他同类高校完成,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如珠江三角洲的高科技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当地有很多大数据优势产业和教学实践基地,显然该地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不具有普遍适应性。③软件技术和大数据专业融合问题也比较多,如有的不考虑地区产业实际需求,有的停留在形式上,往往分成两个专业培养,认为这样的人才适应强。这是两码事,专业融合应选择融合点,不是简单的专业叠加。 2 现状分析 为促进软件技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以X市为例,以促进X市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开展关于X市产业大数据分布情况调研、X市对软件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1 X市产业大数据分布情况调研 技术创新是推动X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宏观指导下,X市根据自身特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查阅近3年该市 政 府 工作报告[3-5]可知,目前X市正在逐步摆脱资源依赖,将软件技术、大数据为代表的高科技深入渗透或创新应用到能源、旅游、金融、电力、制造、材料等领域,来加速各产业转型升级。如X市联通公司建设布局了同城节点大数据中心、政务云来提升城市政务管理服务能力;X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促进旅游时空发展;X市扶贫办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扶贫等。因此,X市急需软件技术和大数据相互融合的技术支持。 2.2 大数据时代X市对软件人才需求 大数据是指无法使用传统和常用的软件技术和工具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6]。从定性描述反映出,软件技术和大数据必须融合学习才能有效服务大数据时代的产业发展。X市各产业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逐年提升,相应地,产业数据呈爆炸性增长,该市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构建了一系列大数据中心或平台。为进一步使用大数据为该市产业转型、政策制定、政务服务等提供科学依据,X市对本地高校的软件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1)软件技术需要大数据思维[7],实现数据收集和存储。传统软件人才指从事软件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系统软件应用的专业人才,培养重心在重技术轻数据管理上。新软件人才培养,应在掌握数学知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软件开发技能的基础上,能根据 政 府 、产业的大数据分析业务,运用大数据平台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存储的过程,为企事业单位决策和发展做好数据准备。 (2)软件技术需要大数据分析,实现科学决策服务。掌握大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的相关技术方法,能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数据选择、转换和加工处理,采用有效的算法、模型或框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形成一份直观、易于理解、指导价值高的数据报告,对 政 府 管理、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软件技术需要产业知识,实现产业精准服务。X市产业升级的焦点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力、旅游等方面,要求软件人才在了解本市产业知识、行业常识、企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将大数据和产业背景相结合,加强大数据深度分析,充分挖掘大数据中蕴藏的产业价值,并科学地应用于生产、营销等领域,实现产业精准服务。 (4)软件技术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存储、组织管理、分析应用是一项比软件工程项目更复杂、更艰巨的团队工程任务,需要一个项目团队合理分工、共同协作进行。 (5)软件技术需要极强的职业素质。新的软件技术人才需要极强的职业素质,除了传统软件技术人才的职业要求之外,对数据安全意识、数据隐私意识要求尤其高。 3 大数据背景下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针对X市转型升级产业的大数据需求,地方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从产业大数据需求、大数据思维培养、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产业精准服务5个方面开展。
3.1 产业大数据需求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或专家访谈的方式开展产业领域的大数据调研活动,可以获得详细的产业大数据需求。2017年X市 政 府 授权本市经信委曾开展过面向全市企业的信息化调研(项目编号:JXW2017001),这份调研报告明确指出该市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产业。一般地,信息化水平高的产业,对大数据应用需求就相应高些,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可参考“X市企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成果,选择目标行业企业进行大数据需求调研。调研内容从产业在地区发展是否具有影响力、代表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考察单位及软件技术人员的大数据需求,不同产品类型的客户特征等方面考虑问卷的设计或专家访谈内容的设计。 3.2 大数据思维培养 大数据时代,软件人才除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应具备大数据思维,驾驭大数据、发现其价值,这是一种贴近现实、与时代相适应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形象的案例、导向性实验等方面开展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各种产业领域,软件技术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有具备大数据思维能力,对产业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展示,才能帮助企业依据数据分析结果洞察经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并挖掘隐含于数据内部的价值信息,实现企业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革新。 3.3 课程体系融合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与岗位需求挂钩。首先调研同类地方高校软件技术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通过文献调研和学校网站浏览来了解是目前最有效的路径,最具代表性的如文献[7]提出的“新型知识结构的软件复合型人才”,在课程体系融合过程中,以提升学生解决跨领域应用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融合了设计思维与大数据思维,为本文提供了一种专业课程融合的思路。文献[8]是一种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采用产学深度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准确地考虑产业需求,有很好的借鉴性。 对X市某地方高校2015—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读,软件类专业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设置关于大数据方面的内容涉及很少,本着尽量不额外增加教学学时的原则,从满足产业大数据需求出发,尝试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内容调整,即将大数据思维培养按计划融入专业课程中。紧紧围绕软件技术和大数据两条能力主线,以“数据库原理”课程为核心,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践4个层面挖掘融合点课程,并将其进行大数据能力(如图1所示)对应,详细对应见表1。 表1将软件技术与大数据紧密融合的课程进行展示。专业基础课注重大数据思维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数据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大数据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的兴趣;专业方向课融入了与大数据能力(如图1所示)直接相关的内容,以满足产业或行业大数据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求;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结合软件“跨界”开发的特点,增加产业或行业完整大数据应用案例,为学生实习实践提前打好基础。实习实践包括校内外两部分,这个阶段建议学生依照专业选修方向选择题目来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在开放平台(如校企合作云平台)支持下,校内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展示的路径式学习,进而掌握一些主流的大数据技术如Hadoop、Storm、Spark等,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开发能力和大数据应用能力。校外实训可依托X市本地企业或双创实验园区,学生以员工身份体验大数据岗位工作,可真实感受到行业特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不仅对产业大数据有了解,还学习了大数据应用的流程,尤其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展示过程中包含着软件工程的设计过程,更能触发软件类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各项大数据能力与课程数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发现数据分析能力涉及的课程较多,其次是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展示能力,其他略有涉及。这种课程分布符合专业融合预期,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重点在软件技术,其次才是大数据思维渗透,X市很多产业在数据存储方面已颇具规模,急需对原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展示。因此,首选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方面的能力培养,其余能力只需简单涉及即可。 3.4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一般体现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但核心内涵是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学科融合能力、行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竞争。从产教融合示范校的经验可知,软件专业作为产业服务面较广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接产业发展。大数据背景下的复合型软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软件技术能力、大数据能力、产业服务能力等为目标,从师资队伍人员融合、教师能力融合、教师形成产教共同体3个方面开展。 (1)师资队伍人员融合。通过双向(企业->学校或学校->企业)任职、双向项目合作、双向互聘建设课程等形式形成师资队伍的初融合局面,形成分层聘用、分层培养、分层实施的建设路径:① 分层聘用,按技术优先、学历为辅、能力优先的原则,面向产业企业分层聘用符合专**教师资格,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产业企业骨干加入教学团队,并加以培养,直接参与教学指导;② 分层培养,建立校企联合的专业教师培养机制,学校以项目合作、实践研修、校企岗位互换等为路径,有计划地安排有职业热情和岗位奉献精神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顶岗学习,进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③ 分层实施,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分层实施开展专**教师协同授课、教学资源研发与整合,推动专**教师参与专业建设。 (2)教师能力融合。有机整合校内外教师培训资源,拓宽师资培训渠道,提高教师技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使教师达到“双师双能型”[9]。① 明确校内外教师能力倾向。校内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普遍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校外教师重实践轻理论,习惯团队范围学习,缺乏系统的教学理念。②实现校内外教师能力融合。地方高校师资培训经费有限,很难进行长线培养。建议校内外教师联合授课期间,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互相学习。校内外教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申请项目,共同修订课程大纲、教学进度等,来提升教师“双能”素质。 (3)教师形成产教共同体。推进 政 府 、产业企业、学校多方合作办学,发挥高校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优势,借助产业企业的设备和实践条件,推动师资队伍向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方向发展,建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融合的师资队伍。 3.5 产业精准服务 随着X市产业转型,许多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科技公司等纷纷涌入,一些大数据中心、高科技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园区、众创空间、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等遍布各产业,为X市地方高校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创造了先天优势。通过产教融合方式,校企合作平台成为 政 府 、地方高校、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生态圈良性互动、交流共享的有力支撑平台。地方高校在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了解企业所属产业、行业标准、大数据需求等,寻求深度合作,积极探索用大数据技术为具体企业实现数据管理、销售大数据分析、决策修订、利润成本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如果探索成功,可以大力推广到同行业,实现产业精准服务。 4 结 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不仅有大数据时代地方产业大数据分布情况、软件人才新需求调研资料为基础,而且充分考虑软件技术和大数据的融合方式,注重大数据思维培养,将大数据各项能力具体化。最后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与大数据各项能力建立对应关系,使复合型软件人才在适应软件技术类岗位的同时,更加明确大数据能力的要求。考虑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产业精准服务,这个过程是检验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的方法。
|